蒋介石生命最后一年,秘密邀请毛泽东访台,只可惜因一事功败垂成
“台湾那边有信了。”1975年3月12日清晨,周恩来将一份带着油墨味的文件递到毛泽东案头。窗外的玉兰花苞正欲绽放,中南海的海棠枝头还凝着晨露。这份由香港转来的密函,在历史转折的节点上悄然叩响了两岸尘封二十六年的对话之门。
“台湾那边有信了。”1975年3月12日清晨,周恩来将一份带着油墨味的文件递到毛泽东案头。窗外的玉兰花苞正欲绽放,中南海的海棠枝头还凝着晨露。这份由香港转来的密函,在历史转折的节点上悄然叩响了两岸尘封二十六年的对话之门。
“达令,你该去纽约住些日子。”1975年4月5日清晨,士林官邸病房里突然响起的气流声惊动了医疗团队,病榻上的蒋介石用枯槁的手拽住妻子衣袖。宋美龄俯身贴近丈夫耳畔,却听见这句令她错愕的嘱托。这个场景被侍卫长记录在当天的值班日志里,而隐藏在台面下的暗流,早在二十五
1936年12月12日凌晨五点,临潼华清池五间厅的木窗突然炸开数道弹孔。一位佩戴少校衔章的军官踹开房门,借着晨曦微光,看见床榻间散落着假牙与呢子斗篷——七小时前还宣称“攘外必先安内”的国民政府领袖,此刻正赤足蜷缩在后山石缝中。
1949年,欢悦的气氛早已充斥在中国的土地上,百姓脸上的笑脸像花儿一样绽放,但美好之下还有蒋介石的小心思在作祟。
1945年,雅尔塔会议上,美英苏三巨头背着中国瓜分了战后中国的利益,外蒙古、旅顺港、东北铁路就这样被摆上谈判桌。
这个与1943年10月15~16日同样的场景,必定让蒋宋二人心中都有微妙的感触。此时,赫尔利抵达中国已有两个星期。他终于有机会首度听到蒋介石全心倾述自己对罗斯福和史迪威的感觉,以及对指挥权问题的看法。
“总统,北平来电了。”1975年1月13日,士林官邸的走廊里,蒋经国捧着电报疾步走来。蒋介石放下放大镜,凝视着窗外飘落的雨丝,布满老年斑的手掌微微发颤。这封跨越海峡的密电,注定要在两岸关系史上划下浓墨重彩的一笔。
1927年11月25日,北京西山飘着今冬第一场雪。守陵主任李荣带着八名卫士,将孙中山灵柩悄悄移出碧云寺。他们用棉被包裹玻璃棺,在雪地上拖出深深辙痕。奉军士兵的脚步声越来越近,众人不得不将灵柩藏进老虎沟山洞。这个细节被卫士谭惠全记在《守陵日记》里:“先总理棺木覆
蒋孝章是蒋经国唯一的女儿,也是蒋介石唯一的孙女。作为蒋家的“第一千金”,蒋孝章可谓集万千宠爱于一身,但也因为她从小就受到过度的保护,以至于成年后接触的对象还相当有限。
1945年,是中国人民的最值得庆贺的一年;在这一年,美国向日本投下了两颗原子弹,苏联红军也挥师南下,给盘踞东北的日军毁灭打击。
1945年,蒋介石手下有430万大军,美式武器琳琅满目,飞机、坦克、军舰应有尽有。这支刚刚从抗战中走出的军队,被盟军称为"亚洲最强陆军"。
这是蒋介石第一次在戴笠面前发火,戴笠吓得气不敢喘,头也不敢抬高。只是在心里嘀咕:陈赓算什么,跑了就跑了。
“先生如何看待延安那位?”1945年8月29日的重庆林园官邸里,白崇禧将茶盏轻轻搁下。蒋介石凝视着窗外未散的晨雾,沉默良久才吐出两个字:“赌徒。”这段鲜少被记载的对话,恰似解开国共博弈密码的钥匙。当2006年胡佛研究所公开蒋介石日记时,历史研究者们才惊觉,这场
沈醉是国民党军统高官,在军统的地位仅次于戴笠和毛人凤,他在戴笠手下任职多年,深得其信任。然而,戴笠死后,沈醉卷入了军统内部的斗争,之后却阴差阳错被卢汉扶持起义,走上了特务改造的生活。
根据史迪威的描述,他必须有全权在各战区之间任意调动部队、合并不同番号的部队、解散现有部队、建立新部队、从一个部队抽调人员补充另外一个部队,甚至改变军队的建制。
三天前,她从大姐宋霭龄口中听到这个名字时,还以为是哪个无关紧要的交际花,直到私家侦探送来一叠照片——镜头里,蒋介石正握着一位妙龄女子的手,在黄山官邸的桂花树下谈笑风生。
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共中央在庐山召开的工作会议有三次,分别是1959年、1961年和1970年。三次会议召开的月份十分相近,都是7月到8月,或8月到9月。
1972年盛夏,台北阳明山官邸的蝉鸣格外刺耳。蒋介石握着蒋经国的手,在病榻前低语:"纬国终究是戴家血脉。"这位垂垂老矣的"总统"或许未曾料到,这句看似平淡的评语,早已为蒋氏家族的权力终局埋下伏笔。
因此他在1944年9月7日和史迪威会面时,花了将近40分钟时间详细讨论今后史迪威应该如何指挥中国军队。他特别强调,史迪威今后的工作内容六成是军事,四成是政治。根据史迪威形容,蒋介石的态度和缓而友善。
“蒋公眼看要进场了,你记得千万别往东侧出口靠近沉秘书。”1974年6月一个闷热的傍晚,外交部新晋科长章孝严握着酒杯的手指顿时收紧。他抬眼望向宴会厅雕花大门前的军装身影,喉结下意识滚动了一下——那个在烟雾缭绕中穿行的老者,正是他三十年都没能光明正大喊声“祖父”的